我看了綠光劇團臺灣文學系列首部曲<清明時節>。
自從有幸跟上綠光劇團的<人間條件>2和3,對於吳念真編導的本土精神濃厚的作品,就深受感動,再也不想錯過。後來補上了<人間條件>1,又追了<人間條件>4和5。接著還看了臺灣文學系列二部曲的<單身溫度>,然後這次有機會看首部曲<清明時節>,真開心。
雖然開始就知道這齣戲講的是令人對婚姻信仰崩壞的外遇情節,根本就是舞臺劇版本又60年代小鎮風格的犀利人妻。但上半場許多言語爭執與內心糾葛,還是令我覺得沉重至極,有點後悔幹嘛選看這種喘不過氣的題材。下半場把糾葛背叛的無解習題,延伸成一種現實無奈和自由意志的討論和思考,原來人性的軟弱自私、輿論的攻堅壓力,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,其實也沒有太大差別(現代人也許更會擺爛?)。
每次看戲都覺得吳念真導演真的很疼惜臺灣女性,都是在講臺灣女性的犧牲奉獻,更不吝嗇的指出男人的自私卑鄙。也許我還搭不到那個女性只講三從四德的年代,可是透過演出也很能理解那些看似別無選擇的選擇。那是沒有人去想愛情跟麵包幹嘛要討論,婚姻是時間到了就順理成章的嫁雞隨雞,男人負責生計開銷女人負責相夫教子,有人外遇就忍耐、離婚很奇怪的類烏托邦時期。
有時候忍不住會想:現在社會風氣好像比較開放了,愛情麵包和自由的考慮更多,於是不婚晚婚的選擇多了,夫妻失和婚姻失焦不忍耐所以離婚率高了,大家有比較忠於自我比較快樂嗎?結了婚的人嚷嚷著要空間要自由,一個人過的嚷嚷著寂寞空虛。就跟頭髮直了想燙捲,捲頭髮的想拉直一樣矛盾。
回到戲劇表現的本身, 綠光班底演員陣容實力本來就不容小覷, 全程幾乎臺語對白也是吳導的特色, 深深感動我的臺語聽力絕對比英語好(蓋章)!敘事方式除了開場與結尾呼應之外,都是跟著事件發展走,場景切換精簡流暢沒有太混亂的跳躍,只有暗場覺得時間稍長和發出聲響過大,還有鄰座觀眾一直打開手機螢幕發出擾人光線, 有點中斷情緒,更別說總是有人忘記把手機鈴響切掉。
林美秀(讓人落淚,忘了<總舖師>裡笑翻的金罵沒ㄤ)、王識賢(還是有<罪美麗>的帥,但這裡的帥壞的太無奈)、柯一正(歲月洗練過的內斂,成為我心中感動亮點)、李永豐(那些據說都是自己加上亂演的,確實往往成為最經典的),張靜之(那個越走越遠為愛背負罪名的美麗背影),還有吳念真(總是期待他在戲中會客串那位路人甲)。
“這不是一齣開心的戲,每個人都傷心,但,這也是一場洗滌,經歷了揪心痛苦而終於平靜的旅行。願我們都能微笑走下去。” by演員張靜之在節目單裡的一段感言。
人生本來就沒有純粹開心和絕對傷心。我們一出生就會哭會笑,但何時開始,我們也懂得了流眼淚不一定是傷心,微笑著也未必就是開心。而此刻晾起來風乾,等著以後下酒的美好體驗是:被一齣讓人傷心的好戲感動,就是人生中很值得開心的感動!
留言列表